
孩子突然抗拒走路、食慾驟降?這些可能是隱藏性痛症的求救訊號!幼兒因語言能力不足,常無法明確表達疼痛,家長需化身「偵探」,從日常行為中揪出痛症蛛絲馬跡。例如:一名9個月大嬰兒突然拒絕站立,就醫後竟確診細菌性關節炎,顯示細微變化可能暗藏重大健康危機!

不要以為只有成年人才會有脫髮煩惱,其實嬰兒及兒童也可能會面臨脱髮問題。兒童脱髮主要分為三大類型:嬰兒期胎毛自然脱落(因長時間躺卧摩擦導致)、真菌感染(伴隨環狀紅疹)和免疫系統失調引起的「鬼剃頭」。

兒童喉嚨痛未必是普通感冒,可能是扁桃腺炎所致。扁桃腺炎由細菌或病毒引起,症狀包括喉嚨紅腫、化膿,甚至發燒難進食,嚴重時需住院治療。隨防疫措施放寬,兒童接觸病原體的機會增加,家長需區分感冒與扁桃腺炎,後者可能需抗生素或手術治療。

近期天氣反覆無常,若幼童持續咳嗽超過2週,可能非單純感冒,而是「毛細支氣管炎」或「哮喘」作祟!毛細支氣管炎多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發,常見於6個月至3歲幼童,症狀包括氣喘、多痰、發燒,嚴重恐致呼吸衰竭;哮喘則為本港兒童最常見氣管問題,每10名兒童即有1人患病,近期新症更因社會復常而顯著增加。

玫瑰疹作為嬰幼兒常見傳染病,其典型症狀為持續性高燒伴隨後續皮疹出現,臨床表現易與感冒或新冠肺炎混淆。玫瑰疹主要由人類皰疹病毒六型引起,好發於6個月至2歲幼兒,特徵為3-5天高燒(可達40℃)後出現玫瑰色斑疹,且患兒高燒期間精神狀態通常良好。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感染年齡層上升至4歲兒童,此現象可能與疫情期間社交減少導致群體免疫力下降有關。

小朋友愛探索世界,不小心接觸不潔物品後放入口,容易引發腸胃炎!近年幼稚園及幼兒中心群體爆發個案屢見不鮮,兒童感染後可能持續上吐下瀉,甚至發高燒,家長需特別警惕。醫生指出,腸胃炎主要分為病毒性及細菌性,部分傳統止瀉藥或會影響腸道蠕動,拖慢康復速度。

小朋友容易感染急性中耳炎,特別是在感冒後,病毒可經鼻咽進入中耳,引發炎症。幼兒的耳咽管較短且偏水平,導致病毒與細菌更容易進入,引發耳痛、發燒及聽力下降等症狀。若病情持續,甚至可能變成化膿性中耳炎,影響孩子健康。

兒童喉嚨痛未必是普通感冒,可能是扁桃腺炎所致。扁桃腺炎由細菌或病毒引起,症狀包括喉嚨紅腫、化膿,甚至發燒難進食,嚴重時需住院治療。隨防疫措施放寬,兒童接觸病原體的機會增加,家長需區分感冒與扁桃腺炎,後者可能需抗生素或手術治療。